天才一秒记住【小说书包】地址:sbxs.cc
按照鉴定的顺序,林跃看了看碗的器型。
这件青花大碗的造型优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续。
明初的碗器,底部总是比较肥大,有一种下盘稳固的风范,圈足则外壁向下斜削,了向上撑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后,碗器的外壁顺着开撇的口端下溜,到腰部稍凹,形成一个动感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衬托出来——万历碗器便秉承这样的造型,掌握时手感颇佳,除了美感,也加强了实用价值。
恩,器型上是万历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后来瓷碗的典范。
林跃暗暗点头,然后继续查看青花大碗的口沿与圈足。
这个大碗,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
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师傅贺常和讲到万历时期之后到清初的时候,碗口总会出现这样的小窟窿,这样的小窟窿在瓷器界称为“蟑螂咬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用别的地区的瓷土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便很明显,所以就产生了蟑螂咬口。
明末的瓷器不仅是是碗口有特征,圈足也很有特征。
圈足方面,明末的修胎变得很草率,除了足外壁有层层垂直的刮痕,底足内常有明显的以竹刀修胎留下的辐射状跳刀痕,而且圈足与碗壁交接处,不论里外,都可以看到似蟑螂咬过的小洞洞。
林跃根据自己脑海中的记忆仔细的察看了眼前青花大碗的圈足,发现圈足的特征和自己师傅讲的一模一样。
又是一个证据!
林跃的心忍不住激动了起来,希望这件瓷器是真的,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提心吊胆担心自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十件瓷器中的真品了。
继续!
林跃继续努力地回忆自己的师傅贺常和所讲的知识,很快林跃想到了明朝万历年瓷器的特点。
一个是青花的配料,一个是单线平涂与分水法。
明末从嘉靖始,便从西域运来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果稍高,那么青花便呈色鲜艳幽箐;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由于回青价格昂贵,所以到了万历末至天启时,尤其是民间为了省钱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
眼前的青花大碗上青花明亮活泼,颜色灰蓝,可见是万历年间的器物。
第五十六章艰难的鉴定(4)
抱歉,十二点的那一章因为小步疏忽的原因忘了更新的了,现在向大家说声抱歉!
小步都是头一天晚上定好第二天的全部章节,但是昨晚时间太紧迫,小步只定好了一章,本来小步以为全部定时好了,刚才一看就然没更,万分抱歉,现在更上。
抱歉!
****************
单线平涂也是嘉靖时期开始兴起的。
那时候瓷器上纹饰的描绘手法由勾勒渲染转向单线平涂,即把纹饰的轮廊用线条绘出,再填上青花色,因此常有上色超出轮廓用线的情况。到了万历时,描绘的技巧更上一层楼,工匠们在单线平涂的基础上,掌握了分水法的技术,用青花色更形象、更具层次地把人物、花草写得栩栩如生,其中应用了中国水墨画里墨分五色的手法,把单一的青花色,也画出多层色阶,深浅有致,纹理娇翠欲滴。
林跃手中的这件青花大碗将分水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的衣服涂色一笔而就,挥洒而成“一条衣”,其中绉摺纷陈,衣袂飘扬,达到人物写意画的最高境界;而梅花边饰就显然带了单线平涂的余韵,表现出万历瓷器从明中过渡到明末的画风。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